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特征研究
摘要:敦煌壁画作为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珍贵宝藏,不仅生动记载了佛教在我国的演变过程,更是我国绘画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壁画辉煌绚丽,用色大胆,和近现代许多艺术流派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也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从色彩配置的定义出发,清晰地阐释了现代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出发,详尽地分析了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特点以及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配置;艺术设计
引言:
敦煌莫高窟的建造是我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工程,历经数十个朝代,穿越了千年历史,其中的石窟、壁画、雕像无一不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瑰宝。敦煌艺术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敦煌壁画,生动地刻画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盛唐时期绘制的敦煌壁画,还记录下了恢弘大气的盛唐气象和唐代建筑,为后人研究佛教文化、唐朝历史、壁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主要是从现代艺术设计的角度对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特征进行研究。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色彩是最直观的一个造型元素,合理的色彩配置不仅能够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能够表现许多画面当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东西,如感情色彩、情绪起伏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色彩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东方谓之青色,南方谓之赤色,天地与玄黄二色相互对应,这样的色彩观念在宗教特征浓郁的敦煌壁画中也有体现。
色彩配置从狭义上来说就是色彩的配备和不同色彩之间的布置,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体系中,色彩配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两种及以上的色彩单元,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遵从一定的规则进行重新的搭配与组合就能构成新的色彩,绘画的色彩配置与设计的色彩配置间的界限,在现代也已经越来越模糊。二者之间唯一较为突出的区别就是绘画的色彩配置更加侧重于重现现实,而设计的色彩配置更加侧重于体现抽象的美感,但他们的理论指导都是现代色彩构成基本理论。以此类推,这一基本理论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问题、研究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特征。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纷繁复杂,下文作者选取了最基础的“色彩三要素”理论来对其进行阐述[1]。
一切色彩都可以从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色彩的特征。首先,色相就是色彩外观的辨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当然,人肉眼能够分辨的色相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即使是视力极好的人,肉眼能够分辨的色相差异也仅仅有一百多种而已。色相当中又有三原色之说,三原色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后,能够成为其他任何一种颜色。“红、黄、蓝”就是绘画当中所说的三原色,三原色两两组合又能够形成橙、绿、紫三种颜色,称为“三间色”。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色相相同,明度较高的从视觉上来看亮度更高更加明亮,明度较低的亮度低视觉效果上比较昏暗。同一色相明度的变化能够给观察者心理上带来不同的暗示,也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和个人情绪。色彩的第三个重要性质是色彩的饱和度,饱和度指的是色彩的纯度,纯度越高的颜色视觉效果更佳鲜艳饱满、呼之欲出,饱和度也就更高,而纯度低的则越发接近于无彩色,黑白灰三种颜色都是无彩色。
敦煌壁画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建元年间,已经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距今最早的敦煌壁画大约绘制于民国。悠久的历史为敦煌壁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褪去了许多壁画原本鲜艳的色彩,能够维持本来样貌的壁画已经是极少数,加上敦煌壁画绘制的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繁荣程度不同、社会文化包容程度不同,因此,对于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特征进行分析,我们无法总结出某种单一的规律,而是多样的风格、多样的色彩配置。用现代色彩的构成理论来将这些多样化的敦煌壁画进行归类总结,大约可以分为四类。
这一色彩配置方式常见于北周时期的敦煌壁画,即整幅壁画基本没有色彩上大的变化,人物全身上下都采用黑白灰这三种无彩色,无论是建筑还是说法的飞天,都采用不同名都的黑灰色绘制,底色是墙壁自然的土红色经过烘烤,大面积较为单一的土红色和无彩色的配置方式更加强调建筑的古朴、雄伟以及佛教菩萨金刚的深沉庄重,也很具有视觉上的震撼力。不仅是北周时期的敦煌壁画采用这样的色彩配置方式,紧随北周之后的北魏也采用了这样的色彩配置方式突出壁画中主体的含蓄和稳重。只是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底色由土红色变为了蓝色,显得更加高雅些。我们现在看来的同色配置一方面是绘画之初就用色较为简单,另一方面也有历史悠久、颜色褪去的原因[2]。
类似色配置即色相相近的集中颜色搭配在一起,常见于元代时期绘制的敦煌壁画,将粉色、紫色、红色、橙红色等颜色大面积混合使用,再搭配大面积的黑白灰无彩色,辅以明度上的变化,鲜艳活泼之中又不失却稳重,饱满有有着胃炎的力度,类似色的搭配方式使得壁画整体上也显得十分协调[3]。除了红色系的类似色搭配,黄绿色搭配也是敦煌壁画的一种经典色彩配置方式,不同明度的黄绿色搭配黑灰色,突出壁画当中人物沉静大方的特点,黄绿色作为亲近自然的颜色,又符合我国古代“五色之变”的搭配规律。
由于我国古代绘画受到“天人合一”、“和”的哲学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因此敦煌壁画当中的强烈的对比色配置早期并不多见,即使是对比色配置也都是色环上距离不远的对比颜色,最为经典的就是多种颜色的对比配置,如白色、红色、绿色、天蓝色,粉色等五种配色。
分析完宏观的色彩配置类型,我们再来看一看微观上更加细致的色彩配置远原则,一般来说,不同的石窟底色之上,壁画的配色原则也不相同,通过考古研究,人们归结出了敦煌壁画色彩配置的几种原则。
敦煌石窟的底色当中最常见的是泥底、粉底,这两种底色之上再搭配红色绿色和蓝色,能够形成鲜艳饱满的视觉效果。绿色和红色在色彩理论中属于互补颜色,蓝色和红色属于对比颜色,三种颜色同时出现,配置在一幅壁画当中,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艳丽夺目。如西夏时期绘制的天王图和飞天图等壁画,底色是粉色,天王身着红色铠甲再配以蓝色和绿色交织的彩带,衬托出了天王的威武不凡。飞天的裙带也大都是红绿交织,配合石窟当中反射的奇妙的光影效应,视觉效果上更加华贵绚丽。如中唐时期绘制的莫高窟壁画当中的一些侍女图像,采用的泥底作为底色,侍女身着蓝色土红色相间的长袍,系着明亮的绿色和蓝色的腰带和头饰,极好的展示出了侍女服饰光亮的丝绸之感和唐代开放大气的时代特征[4]。
蓝绿色也是敦煌壁画色彩配置的固定原则之一,最常见于敦煌壁画当中的山水风光画里,在浅粉色的底色之上,蓝色常做水天颜色,绿色常做山石颜色,蓝色厚重,绿色轻灵,一轻一重搭配在一起,古朴稳重之中又透露着一些清新淡雅和空灵的意境。五代时期绘制的敦煌壁画当中的山水画,很多都采用了蓝绿色配置的原则,青山绿水大面积的配合蓝色的瓦顶,交织出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画。
(三)黑、白色配置
黑白色在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上主要起到的是调节作用,尤其是在人物、建筑、山水风光的边缘线条勾勒和色彩晕染以及画面留白上,常常采用黑白配置颜色,起到均衡画面布局的作用。我国传统绘画当中采用不同明度的灰色作为基调本来就是一种非常普遍和常见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我国古代的水墨山水画。敦煌石窟当中不少石窟里的山水画底调也采用了黑白色配置的方式,大面积的黑白色块仿佛成为了承载其他色彩的容器,不仅能够稳定画面,又能够使得其他颜色拥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和搭配变换的空间。黑白色尽管看起来十分低调,但也是敦煌壁画色彩配置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壁画由于在泥土底色之上又加了黑白色调打底,因此后期的保存上比其他直接在墙壁底色上绘制的壁画有着更长的保存时间[5]。
(四)作为点缀的金色
敦煌壁画当中,金色一般不大面积运用,而是在小面积上使用,尽可能的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金色在古代是高贵与权势的象征,是皇室的标志,即使是飞天和天王像,最多也只能使用红色来突显他们的权势地位,而不能大面积使用金色。但金色在敦煌壁画当中作为小面积的点缀颜色,它既能够作为红黄类颜色的点睛色,又能够和黑白色进行搭配显得熠熠生辉,可以说是一种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功能巨大的颜色。尤其是在经历历史冲刷之后,金色相比其他颜色更不容易褪去,始终能够保持壁画的光彩神秘的感觉,打破黑色和深蓝色、灰绿色带来的沉闷感,平衡敦煌壁画的内在情绪,使其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为中性的感情色彩之上,而不至于过分沉闷或者过分热烈[6]。
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色彩研究,不仅能够弥补我国绘画理论研究领域上的不足,更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将敦煌壁画色彩配置特征与当代艺术设计结合,能够产生许多新的具有美感的视觉元素。通过借鉴和学习敦煌壁画的色彩配置和谐统一的规律能够帮助现代设计师掌握更加丰富的色彩应用技巧,尤其是近年来艺术设计领域对于“民族化”、“复古风格”越来越推崇,敦煌壁画艺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以往也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一些敦煌壁画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服装设计、珠宝设计作品,这些都是弘扬敦煌壁画的新的契机。我国现代设计师应当抓住机遇,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把握这一契机,将敦煌壁画的色彩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让更多的人在领略敦煌艺术的同时能够实际应用到这些色彩搭配技巧。
参考文献:
[1]吴兴玺.敦煌石窟壁画建筑中色彩规律的探索与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8,35(03):84-85+88.
[2]张王哲,施丽娜,赖新芽.敦煌壁画传统配色在中国“本土绘本”中的应用——以绘本《汤汤奇幻童年故事本》为例[J].艺术评鉴,2018(05):183-184.
[3]冷维娟.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方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7(23):92.
[4]陈乃惠.敦煌壁画“色彩之美”与“装饰之道”的融合[J].美术,2017(11):136-137.
[5]黄冠华. 敦煌石窟壁画色彩解读[D].湖北美术学院,2017.
[6]姜东阁. 试析“随类赋彩”在敦煌壁画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