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温县“赵氏孤儿”传说中的戏曲影响因素
王雅琨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河南温县三家庄村的怀梆戏“赵氏孤儿”与民间“赵氏孤儿”传说在当地齐享盛名。怀梆戏“赵氏孤儿”不仅在演出的规模和形式上对其民间传说产生影响,同时其在剧本内容和思想表达方面,也促进了“赵氏孤儿”传说的传播,以至民众将此传说当做史实来看待。怀梆戏对当地民间文学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赵氏孤儿 民间文学 怀梆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信息:王雅琨(1987-),女,河南焦作人,民俗学硕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民俗学和民间文学
作为史实的“赵氏孤儿”,在最早的文献记载《左传•成公八年》中并没有“程婴救孤”等完整生动的内容,《史记•赵世家》中才出现了程婴这个人物。而河南温县三家庄村一直流传着关于“程婴藏孤”的各种民间文学体裁的版本,并结合历史文物将其当作史实加以渲染,使得“赵氏孤儿”这一传说成为影响三家庄村民思想与信仰的传播载体。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了“赵氏孤儿”传说在当地的形成和传播呢?
作为元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它是一出交织着忠义与诚信,复仇与杀戮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极具感染力的戏剧作品。同时,在河南地区,它作为民间传说的一种,也广泛传播。作为民间传说的《赵氏孤儿》,流传之中,众义士为了保存满门忠烈的赵氏孤儿而舍生取义。此处的孤儿已不仅仅是一个小生命,而是一种正义的象征,他是为赵家报仇的唯一火种。所以与其说这五位义士为存孤而死,不如说为忠义而亡。这体现除了民间传说的教育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忠义”的宣扬。
在河南地区戏曲演出《赵氏孤儿》所用剧本类型包括:秦腔、京剧、豫剧、怀梆,都体现了程婴是在温县三家庄村抚养的孤儿。它不仅扩大了“赵氏孤儿”的影响,而且也在无形中形成了村民一致的心理认同:认为这些剧本“都明文写清了赵氏孤儿抚养地在文献三家庄村”。
以三家庄村的当地戏曲来看,怀梆戏集合了权威制度、传统习俗的作用。权威制度指当地对于怀梆戏的演出形成了自觉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民众普遍认为对怀梆的演出的重视程度是衡量该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居民以自己的亲属能在怀梆戏中演出“赵氏孤儿”为自豪。在传统习俗方面,当地会在每年的正月十六上演怀梆戏,而“赵氏孤儿”是上演的唯一剧目。演出的地点也有所考究,在温县县城街道中央,这就对三家庄村村民和周围民众产生一种类似“集体记忆”性质的对于历史的追溯和地域认同。
温县三家庄村怀梆剧团,一直编演《赵氏孤儿》一剧。从1947年至今,剧本多次移植整理,演员历经四代,但常演常新,使得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代代传承,但久经不衰。在当下则表现在它的内容上,更加具有包容性:将当地民众对于“赵氏孤儿”传说的内容理解进行综合容纳。以“赵氏孤儿”传说故事中换婴救孤这段为例,在三家庄村现传的有三个版本:一是程婴自己想出的计策,然后公孙杵臼配合完成他的计划;二是公孙杵臼与程婴共同商量计策,想出了换婴救孤的办法;三是公孙杵臼与程婴不仅想出了计策,程婴还要说服妻子与其一起实施计划。
怀梆剧“赵氏孤儿”最独特的内容建构方式是将三种情况杂糅融合在一起:先是有程婴与公孙杵臼想计策,然后程婴劝其妻答应“舍子之事”。三家庄村原支书原树武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成这样的,就是将它们都弄上去。”可见,怀梆戏中的“赵氏孤儿”是在不断的随着当地村民的说法进行更新改编的。这样,情节前后衔接紧密,更加符合了当地民众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将“赵氏孤儿”传说在村中的不同说法加以统一,使人们在观看怀梆戏剧的同时,潜意识的认同这一艺术改造过的完整的“赵氏孤儿”故事。
如:怀梆剧将“赵氏孤儿”在救孤儿中添加了程婴与夫人的对唱,将程婴的一劝二跪三自杀与程妻的不舍做对比,更能衬托出程婴为了忠良舍己救人的精神:
程妻:这舍子呢?
程婴:这舍子么……啊娘子,想你我夫妻身受赵家的大恩,事到如今岂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吗?我想舍去亲生之子,将孤儿调换下来,抚养成人。……
程妻:官人此言差异,想你我夫妻年将半百,只有这一个儿子,岂能与孤儿替死,万万不能。
……
程婴:(接唱二八)千言万语她不肯;不舍亲生难就孤。
无奈何我只得双膝跪;哀求娘子舍亲生。
程妻:(接唱二八)一见官人跪在地,泪珠滚滚满面生;
罢、罢、罢 ,无奈我把娇儿舍;……且慢
可怜娇儿死无辜,不允不允我不允;
哪怕你跪到大天明。
……
程婴:(接唱紧二八)还不如我死了罢
……
程婴:(接唱)我拿菜刀自殉命。
程妻:(接唱)哎呀,夫君你住手
舍子之事任你行。[1]
从上可见,在程婴与程妻的对话中,强烈衬托出来的就是程婴的忠义爱国,程妻激烈的心理冲突体现了矛盾的人性、责任与亲情,夫妻情与母子情等,在人物的唱词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怀梆剧无形中起到了反复而长期的传播作用,以致民众对“赵氏孤儿”的传说人言能详。所以,作为每年必演的怀梆剧,其在本质上,与其说它所展演的是程婴的英勇果断,不如说是表达出三家庄村村民对于“赵氏孤儿”的理解和思想认同,甚至是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看者能够宣泄自身思想,看到自己心中的“赵氏孤儿”。
结束语
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只受单一因素的影响,但河南温县地区怀梆戏不论从形式、内容还是思想上,对“赵氏孤儿”传说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甚至,三家庄村依据《左传•昭公元年》、《温县县志》、《民国志稿》等记载认定了赵盾墓地在三家庄村西南方头村(墓前有金章宗乙丑孟春县丞所村石碑,现有残碑为证)。正是历史纪念物、文学作品的结合,最终使“赵氏孤儿”的相关传说变为民众眼中的“史实”,历代延续。
参考文献:
[1] 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温县三家庄村委《 赵氏孤儿传说故事(节选)》2007年5月
[2] 三家庄村《赵氏孤儿传说怀梆戏剧本》(2010年3月19号)
[3] 关于开封街巷传说中的风水观念问题[D]. 郭西梁.河南大学 2012